自行車文化探索館
Cycling Culture Museum ::

專案詳述 Case Study
Type Branding
Clientt GIANT
Production UltraCombos
Producer Hoba Yang
PM William Liu
CD Jay Tseng
AD Ting-An Ho
TD Nate Wu
HD Prolong Lai
Year 2020 
類別 品牌設計
客戶 巨大集團
出品 叁式
專案管理 劉威利
製作人 楊家豪
創意總監 曾煒傑
藝術總監 何庭安
技術總監 吳思蔚
硬體總監 賴柏榕
年份 2020





專案背景 Info



2020 年底,全球最大的自行車品牌捷安特 GIANT 興建啟用了他們的博物館:「自行車文化探索館」。此為全世界第一座融合自行車文化與數位體驗的博物館,從歷史出發,透過沿革、科學、工藝、情境、人因,乃至於城市政策等多種角度傳遞自行車文化的各式樣貌,循序漸進地將自行車文化介紹給全世界。

由於博物館的量體巨大,且乘載內容豐富而深遠,為了妥善的在空間中鋪陳不同維度的資訊,需要從品牌的眼光出發,以通透的觀點爬梳觀展體驗。叁式因此收到邀約,成為詮釋全館體驗的設計團隊,而我也因此受任為此設計專案的 AD(藝術總監)。

作為體驗的詮釋者,我們將從使用者體驗出發、揉合科技與美學,透過數量龐然可觀的品牌設計、互動設計、裝置設計、動態設計與沉浸式體驗劇場,期許來訪的遊客們得以進入自行車文化的世界。


博物館的觀點 Perspective of Museum





一間講述自行車文化的博物館,在大眾認知中,會直覺的聯想搜羅各式古今車種、整理過去發展的歷史軌跡的「過往」大事記等等。

因為在過往,自行車被僅僅視為一種代步工具。然而如今在通勤工具不斷汰換窮追猛趕的現代,騎乘自行車早已不只是移動的手段,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透過踩踏發生的種種人際互動、自我挑戰,甚至是透過騎行實踐生活哲學的延伸,自行車提供了一個適當的速度,為人們提供一個不疾不徐的生活提案。

為此,我們必須將觀展的體驗光譜從「過去」延伸向「未來」,將參觀的關注點從「車」提升到「人」的等級。透過數位科技的加入,我們試圖極大化體驗特質,揉合內容與感知,進行一趟自行車文化的觀展旅程。


貫穿全館的操作形式 One For All



自行車文化探索館的空間廣達 1100 坪,共設有 8 個展覽廳,包含了歷史、透過沿革、科學、工藝、情境、人因等主題。有別以往單一感官導向的數位體驗,為了妥善安排如此大格局的任務,需整合空間敘事、內容溝通以及品牌詮釋,且滿足各種不同需求與喜好的族群,更須經手大量的使用者介面與體驗設計。

館方與各式觀眾必須要進行更深刻的同理,在視覺風格上,我們需要來記一錘定音的「核心操作」,並依此操作慢慢養成一套屬於博物館的心智模型。

自行車文化的英文叫「Circular Culture」,這個稱呼其來有自,正因為最初的自行車是只有一個輪子的單輪騎行工具,優雅的外型與簡潔的設計讓無數人們以此作為代步工具,而後才發展出汽車、機車等交通工具,因此作為推動這個時代巨輪的行為:「踩踏轉動」,便成了人們對於這個文化的代稱。

於是,在視覺前期發想我們抓出了無數的關鍵字,最後彙整了「踩踏」、「輪子」、「時間」、「齒輪」、「環賽」等概念,整合成一個單純的圖形——「轉動」





轉動時代的巨輪 Wheels of the Times 




轉動的概念,貫穿了整個博物館的心理模型。

無論是「形式上的對應」:一以貫之的弧形空間、環繞而成的長廊、以旋鈕驅動的介面設計、轉動檢視的舵型螢幕、環形構成的劇場巨幕;
延伸至「理念上的對應」:由雙輪所構成的代步工具、踩踏產生的轉動力、齒輪牽動的前進道路、時間流動所帶來的演變、環道賽所產生的競賽殿堂;
以至於「寓意上的對應」:推動時代前進的巨輪,都有自洽但直覺而不流於形式的心理模型。

在走入自行車博物館的大門,穿越黑暗的廊道之後,靜佇眼前的是生產於 1817 年的第一輛可轉向雙輪車。

要完整地見證自行車 200 多年的歷史,我們從這裡開始娓娓談起。

深刻的符號,加上與自行車有關的一切:騎行、輪子、齒輪.....都是繞著圓形轉動的,對應此行為模型,我們從此廳開始打造一個以轉動作為貫穿一切的心智模型:「旋鈕」作為貫穿整館的主要操作工具。

我們將全館規畫成一條循序漸進的故事軸:透過時光廊道、科學與工藝、競賽殿堂、山林體驗、人本設計,以及自行車自行車友善的城市等角度,一步步見證它們如何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藉由不斷地「旋轉」,推進著自行車文化的演進。




逐步拆解的體感設計 Disassemble and Subdivide




量身打造的人本設計 Back to the People




多元文化下的展廳設計 Diverse Cycling Culture




打造自行車友善的城市 Bike-Friendly City





體驗的總結 Terminus of Experience



博物館的展廳、體驗項目龐大而豐富,在此不一一列舉,有待遊客親自體驗。

在體驗的終點——博物館出口前的最後一站,我們所設定的目標是:希望在觀看完劇場後的瞬間,可以立刻騎上自行車衝刺竭力踩踏一場。

為了完成目標,我們準備了一個由圓弧牆面所購就的環形劇場。劇場的形式必須瞬間將觀眾拉進騎乘的想像之中,不只是影像,而是連風速、聲音、氣味等都接近騎乘時的體驗;為此我們建置了對應影片中不同橋段而即時開啟的氣味系統、風扇系統,以及燈光設置。

當影片中的主角騎著登山車衝進森林,現場便會釋放出森林中蓊鬱而密佈的氣味;當主角踩著公路車從高山俯衝直下,現場的風扇便會齊開對著觀眾直吹,讓遊客有種跟著角色順路直衝的體驗,而當片中的小孩跟著爸爸在樹影斑駁的公園中騎乘時,現場也會打出模擬日光從樹葉縫隙中灑落,使影子參差不一的燈光設計。

除此之外,為了在影片的頭與尾製造「想要趕快騎乘」的張力,我們也敬邀了波谷影像團隊耗費數日至高山、森林、海畔、鄉野、都市等處取景,並邀請混合編碼(Mixcode)工作室以手繪逐格動畫的形式作為自行車上山下海的串場,打造一個將五感完全包覆的沈浸式騎乘劇場體驗。




用喜歡的速度向前 The Right Speed



談到打造博物館的初心,巨大集團創辦人曾說:「希望它啟動大家對於騎行和探索的熱情,並扮演最好的嚮導」,我們相信這無疑是眾多車友對於自行車文化的極大願望。

不過自行車文化探索館的目標對象不只是車友,而是所有有機會更了解自行車、喜歡上自行車、進而愛上自行車的大眾們。自行車早已不只是移動工具的一種選擇,更是人們情感的夥伴,各種人際互動、自我挑戰,甚或是尋找生命的自我實現,自行車提供了一個適當的速度。

至此,自行車文化已躍然紙上,透過理解經由感受,我們希望經由這趟旅程,在未來你可以納入其中一種情境於生活中,透過自己的腳,用自己喜歡的速度前進。





捷安特 自行車文化探索館
GIANT Cycling Culture Museum

Full Credit ::

Interactive Visual Design & Technics Integration by Ultra Combos
Client: GIANT
Agency: Cogitoimage 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r: William Liu
Producer: Hoba Yang
Creative Director: Jay Tseng
Art Director: Ting-An Ho
Techical Director: Nate Wu
Hardware Director: Prolong Lai

Programming: Nate Wu, @chwan1, Hoba Yang, Gim Chuang
Planner: Jay Tseng, William Liu, Chianning Cao
Visual Design: Ting-An Ho, Lynn Chiang, Hauzhen Yen, Glenn Huang, KeJyun Wu, Chianning Cao, Bei-En Wang, XingMei Wu, Liwei Chang, Tz Shiuan
Visual Supports: Asking Gee, Dan Zhang, Meng-Syuan Yu, Chien Xun Yang, Lin Zi Yin, Effie Liu, Fig Creative Studio, Hanqi Huang, Wen Chien Wu
User Interface Design: Ting-An Ho, Lynn Chiang, Hauzhen Yen, Glenn Huang, Chianning Cao, Bei-En Wang

Film Production: Boku Film (Wang Chuan Sheng, Cheng Yu Shing, Ping, Nicole, Shen Lye, Kichi Yang, Li Wan Zheng, Sam Hu, AKfly, Yu Lung Fei, Lee Ting Chy, Chen Hsing-Hao, Eugene Chang, Ju Shih Jen, Taipei Di Cinema LTD., Hong Chen Film Studio, Frank, Foresight Post Production, Chang Po Hui, Sofa Chen, i-View Post Production), Asking Gee Co., Nanez Chen, Mini Li

Animation: Hauzhen Yen, Ting-An Ho, Lynn Chiang, Glenn Huang, MIXCODE(Chiunyi Ko, TuBo Lee, Mibo Lin, UU, Tim Tseng, Caturkey, Fibo Lin, Daniel Jiang, Julian Chen), AYUAN DEEP, Kei Zheng, Dan Zhang

Technical Execution: Prolong Lai, Herry Chang, Ting-Yu Li
Mechanism Design & Execution: Prolong Lai, Diao Chiu, Yen-Hsiang Huang, Jye-Wen Yang, Chia-Wei Lin, Gu Mi Factory, Dong Huan Technology, Aroboto Studio, Hong Chiang Technology, Fengying Iron Material, Cheng Yu Space Art, Weisen Zhao
Mounting Supports: Yu-Ching Wu, Jye-Wen Yang, Chia-Wei Lin, Chia-Yun Song, XingMei Wu, Ting-Yu Li, Alex Lu, Liwei Chang
Projector Engineering: Qingtian System Technology
Sound System Engineering: J-Well Systems
Lighting Design: Dazai Chen
Score & Sound Design: The Flow Sound Design, Zhen-Yang Huang (Triodust), Your Own Studio, Ń7ä
Voice Acting: Jiazhang Xie, Manxuan Guo, Shuxin Ren, Chaomeng Wang
User Experience Consultant: Dan Wu
Copywriting Translation: Kim Huang
Space Arrangement: Cogitoimage International
Videograph: Ray Chang, Ting-Yi Chuang
Special Thanks: Isa Sung, Wayne Wang, 呂雅筑, Miao Lu, Fang Jing Hsu, Jinlun Ho
Year: 2020


Related Projects:




Copyright © 2019-2024 tinganho.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info

TING-AN HO
Art Director &
Graphic Designer
contact

tinganho.info
mail@tinganho.info
©2024 tinganho